大事记1955-1985年 - 通用技术哈量公司
防伪查询
大事记1955-1985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概况 > 大事记1955-1985年
  •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1950年经国家批准、由原苏联设计援建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1950年7月开始勘察设计,到1955年1月18日历时4年6个月正式开工投入生产,成为我国工具工业的先驱。
  • 1956年、1957两年内支援成都量具刃具厂等单位干部434人,技术工人590人。
  • 1957年12月,成立仪表车间、仪器车间。同年试制成功角度块规、气动量仪等新产品。
  • 1958年,齿轮偏摆检查仪试制成功。
  • 1959年1月,工厂试制成第一支扭制钻头。在工厂历史上开创了用热塑变形法生产刃具的新时期。
  • 1959年9月,工厂与工具研究所合作,建成全国第一条GX—2、M4—6手丝锥机械加工生产自动线,年生产能力270万件。
  • 1959年10月,自行设计制造的高速钢淬火联动机投入生产,在国内工具行业首先实现高速钢刃具热处理工序机械化。
  • 1959年12月,成立千分尺车间。
  • 1963年11月,仪器厂房投入生产。同年试制成功三米测长机、光学分度头、光学测角仪等新产品。制成对称工具(8205),它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调整测试用的重要测量工具之一。
  • 1965年1月,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采取独特的正弦轨迹研磨新工艺和选用高磷铸铁研磨平板等新的技术措施,使块规表面光洁度由▽13δ提高到▽14a,尺寸精度与平面平行性均达到标准要求,在国内首先研制0级块规成功,实现块规生产上一大突破。
  • 1965年3月,成立卡尺车间、仪表车间和直属厂部领导的电镀工段。同年φ3—7mm直柄钻头四辊纵向螺旋轧机制成试投产,表面光洁度轮廓仪和单面啮合运动齿轮误差检查仪试制成功。年内有老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约250人支援建设三门峡中原量仪厂。
  • 1966年,经过坚持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进行企业管理整顿等一系列工作,生产发展,质量改进,经济效果显著提高,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9.1%,流动资金周转期126天,上缴利润2187万元,成为建厂以来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最好的一年。同年,根据一机部二局将厂千分尺车间一分为二的要求,开始分迁千分尺车间到青海省西宁市,支援建立青海机床二厂的量具分厂(即后来的青海量具刃具厂),到1967年迁去职工150人。
  • 1967年,为原子工业专用的深孔内径测量仪(20米深孔)研制成功。
  • 1968年6月,成立关中工具厂筹备处革命三结合领导小组;施工建设关中工具厂。
  • 1970年,根据沈阳紧急会议和一机部北京基建搬迁会议的要求,按哈量厂一分为三的决定,制订出“搬迁工作大纲”,紧迫仓促之下开始组织向两个三线点(后增为三个点)进行量具刃具几乎所有生产品种的设备与人员的大规模搬迁。按凤翔以搬迁刃具为主、新点桂林以搬迁量具为主的规划,从当年3月到年底,先以刃具分迁为重点,基本完成了五大类刃具生产的搬迁,四季度又开始量具的向桂林搬迁(大部分1971年迁完),接着又进行了部分块规生产向三门峡中原量仪厂的搬迁。
  • 同年9月,根据黑龙江省的要求,在宾县新甸镇建立占地95,186 m2、建筑面积8,755m2的小三线新甸分厂,准备从事刃具生产。年内,光学读数头,投影光学分度头、光电显微镜和小振幅干涉测量振动台研制成功。
  • 自1956年以来,工厂除以成套人员支援成都量具刃具厂和中原量仪厂外,继千分尺车间分迁西宁之后,向凤翔、桂林、三门峡的搬迁又接踵而来,当时强调精兵强将去三线,国宝家珍要内迁,使老工人、技术和业务骨干、领导干部(支援三线建设以来,调走人员1,000多名)以及精密、单一关键设备等大量迁往三线,工厂成为出力巨大的工具生产的传播者和扩散者,而在职工队伍、技术装备和物质基础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 1071年,试制四板搓机床,试用搓制钻头新工艺。
  • 继1970年制成钻头双辊调直机之后,1971年又制成与之配套的等温淬火装置,首创等温淬火无心调直新工艺,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0倍,高质高效地解决了由于四辊轧制直柄钻头产量激增出现的热处理调直关键问题。
  • 1973年,实现了四板搓制钻头、卡尺零件互换、卡尺研磨机械化等新工艺。
  • 1975年,在“革新、改造、挖潜”方针和当年技术改造重点“一、二、三”(即试制10种新产品、采用20项新工艺、自制30台专用设备)的奋斗目标推动下,年内试制成功OO级块规、激光测长仪、压电式表面光洁度检查仪、2秒投影式光学分度仪、正72面体和万分之二毫米小扭簧比较仪等多种水平较高的新产品。其中,OO级块规的生产填补了我国量具生产中的一项空白。
  • 1977年,哈量工学院成立(前身为哈量“七.二一大学)。
  • 同年,吉佩琛同志为主设计的光栅度盘检查仪,成功地将圆光栅应用于度盘检查,检查精度可达0.3″—0.5″,在检查方法上突破了国内长期传统使用的常角法,比老方法检查提高效率近10倍。
  • 1979年3月,省委正式命名工厂为大庆式企业。块规、百分表两种产品9月被国家经委评选为国家优质产品,并荣获银质奖章。块规、百分表、螺纹塞规、螺纹环规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 1980年11月3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召开的颁发国家著名商标大会上,厂的“连环”牌0.5—100mm块规、“连环”牌6—10mm百分表荣获国家著名商标。同年,外径千分尺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外径千分尺、直柄钻头、锥柄钻头被选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 工厂从1964年开始承担援外任务。1980年又有钻头、千分尺、卡尺、千分表、块规等520多万件产品出口,远销美、法、东德、西德、罗马尼亚、伊拉克、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销售日增,销区日广,声誉日著,开创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新局面。
  • 1980年末,工厂在安全文明生产上做到了二十年无因工死亡事故,被评为全国安全文明生产单位。
  • 1981年,卡尺、直柄钻头被评选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卡尺、机用丝锥、百分表被评选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同年,在哈尔滨电机厂合作下,大尺寸内径测量的钢丝型内径千分尺制造成功,实现测量技术的一项创新,解决了葛洲坝发电机组定子内壁7590mm高难度的技术测量问题。在科学院109厂、阿城继电器厂合作下,李立人同志主持研制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半自动光刻机试制成功,为我国电子工业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提供了装备,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
  • 1982年7月,厂计量管理整顿经机械工业部计量检查组验收合格,获1982省机械工业系统计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8月,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哈尔滨量仪研究所为开发量仪的专业所。同年,外径千分尺获国家银质奖章,扭簧比较仪、万能渐开线检查仪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万能齿轮测量机和半自动光刻机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弹性多齿分度台获科技成果三等奖。
  • 1983年,块规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百分表再获银质奖章,机用丝锥评为部优产品,手铰刀评为省优产品,直柄与锥柄钻头办理申请“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同年,试制成功齿轮齿向检查仪、台式比较仪、单组式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厂被评为哈尔滨市开发新产品先进单位。
  • 1984年5月,受到全国“安全月”领导小组表彰,被评为全国121个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先进单位之一。同年10月,中共黑龙江省政府党组决定厂为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由此,工厂进入了企业改革的新时期。同时,大八块量块、三面刃铣刀等5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扭簧比较仪、锥钻由“省优”升为“部优”产品,量块与百分表获得了“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另有外径千分尺和游标卡尺待发证);万能测齿机获机械工业部优秀新产品春燕一等奖,数显高度卡尺、锥度基准量仪和齿轮齿向检查仪获春燕二等奖生产、利润分别比上年提高14.2%和15.9%。
  • 1985年1月18日,在厂新建文化宫召开工厂开工生产三十周年庆祝大会。省、市领导李根深、安振东、王钊、王化成、张屏等出席,历任哈量领导王荫田、冯超、康克、杨亭秀、许广铨、边永兴等回厂参加庆祝活动。
  • 1985年6月,与《新晚报》联合举办“连环杯”竞走马拉松全国邀请赛,历时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二个代表队、二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打破了一项全国最好成绩。
  • 1985年10月,被授予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同期,为核工业部研制成功数显精密深孔测量仪(于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月,与北京自动化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数字处理机(1987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